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大美龙泉欢迎您

    信息发布者:龙泉果业
    2019-02-25 22:05:26   转载






    龙泉村的来历


    蒙山腹地费县城南五里路有一个村叫龙泉村,被东西面两座高山环抱,中间只有一条蜿蜒的河流通向山外。村民依山傍水而居,自然风光优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泉水众多、奇石密布、庙宇古老、古树名木点缀,是个猎奇探幽、游山玩水的好地方。

    龙泉村,由四个纯山区村庄组成。无须问离县城多远,问一问路边小自然村便知:五里庙村离县城五里,七里沟村离县城七里。
    龙泉由党家庄,南庄,吴家后,梁家岭合并组成。
    龙泉不缺泉,这里有老泉,母猪泉,大湾泉,白龙泉。这里也不缺龙,南庄东河岸有一条石龙,白龙泉里还有一条白龙。
    这里景色宜人,最著名的有八景:干沟子风光、麒麟山探幽、大湾探险、老泉猎奇、石龙湾叠翠、母猪泉品味、白龙泉寻踪、文山远望。
    这里传说很多,最著名的有白龙的传说,老泉的传说,母猪泉的传说,石龙的传说,麒麟山的传说,无影碑的传说,古井的传说。
    龙泉街道,真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好地方,值得你来投资、观赏和做客。
     


    村名的来历


    龙泉来自村中石龙、白龙的传说和几座泉水,不用赘述,对于四个原行政村村名的来历,可以说一说。



    党家庄的来历


    党家庄村名的来历一定与党家有关,可党家庄有党家林(墓地)却没有姓党的,党家去了哪里呢?问遍所有村民,无人能说得清。
    那么,现在党家庄村民又都姓什么呢?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约在明清时期,张家来到了党家庄,当时村中已经没有住户,只有残垣断壁。张家也是逃荒之人,居无定所,看到党家庄虽然残破不堪,但毕竟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就在此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据说当时党家有后人,只是在外地生活,只有年关时候,他们才来此祭祖。张家并没有和党家后人有交流,随着时间推移,党家后人不再来了,党家林成了无人过问的荒坟,但张家并没有去破坏这些坟墓,清明时节,偶尔还会添添土、清清杂草。
    没有党家人居住,也没有党家后人来往,村庄的名字并没有随着张家的到来而变化,还是沿用原来的村名叫党家庄。
    张家勤劳善良,人丁兴旺,但整个村,只有张家一个姓氏。
    后来,刘家一小伙子来到了党家庄,做了张家的女婿,并在此定居下来。时间长了,张家、刘家和睦相处,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村。但直到如今,党家庄仍然只有张、刘两个姓氏。由于祖辈上是亲戚,张家刘家从来没红过脸,党家庄是远近闻名的和谐村。


    吴家后的来历


    吴家后,按照字面推理,一定是吴家的后面。可吴家后前面就是党家庄,党家庄只有张、刘二姓,并没有姓吴的。吴家后村子里以范家居多,也没有姓吴的,到底怎么来的吴家后呢?没有记载,没有遗迹,没有传说,这是一个千古之谜。
    不过,有两种猜测有一定的道理。一是曾经有一吴姓人家,在村前山坡居住,这里没有地名,吴家自然成了一个坐标。后来,范家来此居住,吴家的坐标功能起了作用,向外人介绍的时候就说:我们住在吴家后面。时间长了,吴家后自然成了村民。那吴家哪里去了呢?一种猜测是迁走了;一种猜测是绝后了;一种猜测是犯抄或者战乱灭门了;一种猜测是自然灾害消失了。但不管哪种猜测,只是猜测而已。
    二是吴家曾经是党家的守墓人,党家人搬走以后,他们也随着搬走了。
    不管哪种猜测,吴家后一定于吴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联系,那得等到历史学家考证了。


    南庄的来历


    南庄就是巩庄之南,这个村名的出现时间不长。
    大约在明清时期,南庄村的土地属于巩庄人。可巩庄离南庄有些距离,种地来来回回很不方便,于是,有一巩老头携带家眷来到了这里,白天种地,晚上住在搭建在河边的窝棚里。巩老头在族人的帮助下移来了一盘碾,用来加工粮食。
    地里有庄稼,河里有水,有石碾,可以加工粮食,巩老头和家人常住了下来。
    巩庄地处温凉河两岸,土地大都是河滩地,每年夏天洪水爆发,庄稼要么被冲走要么被淹没,十年九不收。南庄地处山间盆地,土地肥沃,不受水灾,巩家人渐渐离开巩庄搬到了这里。从此以后,巩庄虽然仍然称巩庄,但已经名不副实,没有巩家人居住了。
    人口越来越多,窝棚变成了草房,荒地开垦成梯田,一个村庄的规模形成了。但在巩家庄人眼里,这里只是他们村南边一个小村,村民习惯称南庄。当然,南庄人称巩庄,有时称巩庄但有时也称北庄或大庄。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房屋盖的越来越多,土地急剧减少。特别是巩老头最早居住的地方,是河边最平坦最肥沃的土地。这么好的土地都被住房占去了,拿什么来种庄稼呢?南庄人做出了一个最明智的决定:搬迁。
    于是,一部分人搬到了西岭,就是现在南庄村委附近。一部分人搬到了南岭,和梁家岭挨在了一起。一部分人搬到了北岭,就是靶场北一带。
    一个村庄搬到了三个地方居住,村民开始不适应,但腾出来的好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和硕果累累的果树,村民脸上又笑开了花。
    村庄分散了,但村民没变,依然叫南庄。原来南庄村遗址,却更改了名字,被村民称为下庄。


    梁家岭的来历


    梁家岭和党家庄、吴家后不一样,这是个名副其实老梁家居住的山岭。
    传说战争年代,梁家老六携带家眷逃难至此,又渴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山岭树荫里休息。这时候,突然听到有潺潺的水流声,梁老六喜出望外,赶紧循声寻找,在树荫里找到了四座清泉。泉水清爽宜人,甘甜可口,饮之顿觉精神振奋、疲劳全消。梁老六感到奇怪,他仔细查看泉水,发现与别处不一样。泉水粘稠顺滑呈现乳白色,嗅一嗅还有淡淡的乳香。梁老六高兴了,对家人说:这泉水有母猪奶水一样的味道,咱遇到风水宝地了,在这里住下不走了。
    母猪在农民眼中是最宝贵的动物,有一头健康的母猪,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标志,这里有能渗出母猪乳汁味道的泉水,梁家一定兴旺发达。
    梁老六住下以后,利用满山柞木树叶养蚕,由于梁家人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家境很快富裕了起来。梁老六又带领家人在山坡平地上盖房居住,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就叫梁家岭。那座救命泉,依然叫母猪泉。




    龙泉八景



      


    一、干沟子风光


    干沟子就是穿行于龙泉村中心的一条河流。当年是季节河,雨季有水,旱季干枯。前几年,村民在河流上游和下游建设了几座塘坝蓄水,这样以来,干沟子不干了,一年四季水流不断。

    干沟子整条河流的河岸和河底全部是石头,没有一粒沙子。无论什么时候,河水永远是清澈见底的。
    干沟子风景最美的地方,要数七里沟村下方,村民称赶牛路的地方。
    为了上下山赶牛方便,村民在河上修筑了一座简易桥,是坝桥连体的那种。桥是山上山下的连接点,这条路被称作赶牛路。
    石坝挡住了上游来水,在桥的上面形成了一个小汪塘。汪塘不大,不过几十平方,四周绿树环绕,岸边长满了杂草。水面平静如镜,树木和杂草的倒影和岸边的景色相映成趣,活像一副水彩画;水下水生植物茂盛,绿油油的叶片把整个水面都染绿了,远看不像一汪碧水,倒像一块品质极高的绿翡翠。
    坝体北侧靠岸地方,由于年久失修,被洪水冲出了一道缺口。湍急的水流从狭窄的通道流出,形成一个小巧但壮观的瀑布。
    瀑布的水落下来,被乱石阻挡,激起一簇簇白菊花一样银色的浪花。
    坝体下游是一片舒缓的河床,全部是裸岩,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河水从裸岩缝隙中缓缓流下,没有拥挤,没有碰撞,没有吵嚷,像一群训练有素、步伐整齐的部队向下游走去。
    几只白鹭,在河床岩石上漫步,细长的腿轻轻拿起来又轻轻放下,尖利的长喙随着头的耸动向下一点一点。这里的村民和大自然有着传统的默契,他们互不侵犯、互不打扰,各自干各自的。对于我这个外来人,白鹭们似乎没有察觉,而是用惯用的态度,旁若无人地悠闲着。
    岩石缝隙中有螃蟹在动,不一会,像被追出来似的迅速地跑了出来,左顾右盼以后,接着又迅速跑进去了。
    几只小虾像飘在水中似的一动不动,可当白鹭靠近的时候,蹦着跳着钻到岩石下面去了。白鹭歪着脑袋左右看了看,又蹑手蹑脚地走远了。
    干沟子的美在于它的静和净。一是环境幽静。坐在岸边,看着绿莹莹的水面、绿莹莹的庄稼,是那样的静谧。除了流水声和远处村民的呼唤声,几乎听不到别的声音。这些纯洁的声音掺杂在静谧之中,像平静湖面上的涟漪,让这静更有魅力。二是河水净。干沟子是洪水经年累月冲积而成,表面松软的部分冲走了,只剩下了坚硬的岩石。整条河流,就是一个在岩石上开凿的沟渠。河底是石头,河岸也是石头。水草和岸边岩缝中生长的茅草,全都扎根页岩缝隙中吸收养分,对岩缝中的泥土起到了固化作用,更不会有一丝泥土融进水里来。另外,干沟子里的水全部是文山和麒麟山两座山上流下来的雨水,而这两座山的整个山体都是页岩堆积而成,即使是山上的庄稼地,也是祖祖辈辈把大块的页岩碎成小块,在上面种地。这样的土质,即使有洪水从山上下来,随着冲刷下来的,不是泥土,全都是一块块的页岩碎片。鉴于此,干沟子里的水,到什么时候都是清澈的,干净的。
    春天,岸边绿草如茵、鲜花烂漫,干沟子水量减少,清浅的水面被白亮的岩石映衬得像一条白色的哈达,掩映在绿草和鲜花中间,随着和煦的春风,在明媚的阳光下慢慢飘着。
    夏天,干沟子河水汹涌,像有什么急事似的匆匆向下游走。白天,顽皮的孩子们似乎故意和它们作对,在浪花里嬉戏打闹,还把一把一把的水洒向天空,弄得河水哇哇痛哭。晚上,歇工的村民脱光了身子浸在清凉干净的河水里,轻轻抚摸着软滑的河水,好像是在抚慰和安抚。
    秋天,干沟子水面上漂浮着岸边掉落的核桃、山枣以及各种各样的树叶草叶,河水被装扮得五颜六色的,阳光一照,整个干沟子成了一条流光溢彩的彩带,美轮美奂。
    冬天,干沟子总是抵抗不住寒冷而被冰封,但无论多么冷的天气,冰层下面总会有叮叮咚咚的响声,那是顽强的河水千方百计反抗寒冷而发出的呐喊声。
    干沟子,一年四季都那么的美。


    二、石龙湾叠翠


     南庄自然村办公室东有两座桥梁,一座东西方向,是南庄和梁家岭自然村出入文山的通道,一座南北方向,是南庄村通往巩庄的一条大道。两座桥梁中间,是干沟子河流在这里形成的一道湾。有一个塘坝,把水拦在了湾里,形成了一个风景旖旎的水湾,因河岸卧着一条石龙,水湾就有了石龙湾的名字。
    河湾本来因石龙而成。
    传说这曾经是一条巨龙,白天在天上,晚上在这里休息。藏龙卧虎之地,一定是风水宝地,但风水宝地就会有南方高人来破坏。这条龙也被南方高人盯上了,趁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方高人在龙熟睡之际,挖走了龙眼,掏走了龙肾,活龙成了死龙。
    这条龙的尸体蜷缩在河岸边,日久天长变成了石头,成了一条石龙。
    石龙的嘴巴烂掉了,只剩下了龙牙裸露在外边。喉咙烂掉了,从水下溺水,可以直达口腔。龙眼挖走了,剩下了两个黑洞洞的空洞,龙肾掏走了,有一个洞口在龙身中央。
    现在走到东西向桥上,首先看到的是龙牙呲在外面,上下牙紧紧地咬合在一起,就像人们在遭受痛苦是紧咬牙关的样子。向远处看,在河岸边有一个稍大的空洞,黑乎乎的,就是掏走龙肾的地方了。在它的上方,有两个圆溜溜的空洞,像是被人工打磨过似的,据传说就是两个龙眼了。
    石龙湾整个水面被石龙拦在怀里,有石龙的岸边,没有一棵树,即使有几根野草,也都是在石缝中生长的,由于营养不良,全都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对岸是沃野良田,河岸有肥沃的土壤,生长着高大的树木和灌木、杂草。水面中央有一块巨石,把河床从中央隔开,里面是清澈的河水,外面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水塘。水塘里有荷花,有浮萍,有高高的水草,很有苏州园林中水塘的意趣。
    石龙湾的水是蓝色的,蓝松石那样的蓝,蓝的你晕头转向的,似乎有一种不顾一切跳下去的冲动。
    来石龙湾游览,不能在一个方向,要多视角去观看。
    站在东西方向的桥上,可以观瞻石龙的全貌和龙牙洞、龙肾洞和龙眼洞。当然,还有那一汪蓝松石般的水。
    走过桥去,可以近距离欣赏河中水塘的美景。采莲需要船只,捉蝶需要工具,这都不要去做。携一根钓竿,坐在高大的绿树下面,看着蝴蝶和蜻蜓飞舞,嗅着荷花淡淡的清香,垂钓一番,倒是一种乐趣。
    转过一片片的葡萄园,来到南北方向的桥上,上看塘坝形成的小瀑布,下观河水撒着欢向下游奔走,不失是一种好的选择。
    塘坝的坝体和整个河床几乎都被斜着向河中央生长的树木盖住了,再向远处看,已经看不到水流,只听到绿绿的树木下面,有清脆的水流响声。
    石龙湾因石龙而成湾,石龙因湾中水而增色。来石龙湾看龙观水,真乃人间美事。
    石龙湾在村民嘴里还有另一个称呼:布鸽淹子。布鸽,土语对于鸽子的称呼。传说在石龙死了以后,肚脐眼烂出了一个大洞,野生布鸽在里面做窝,被称作布鸽洞。洞下正是河流转弯处,积年累月的冲刷,形成了一个深水潭,村民称淹子。布鸽洞加淹子,这里就有了布鸽淹子的称呼。
    深水潭称淹子,水下洞称潜,在石龙湾附近,就有多处潜。
    石龙上游左岸,靠近被称作南岭(南庄自然村)的地方,有三个小汪塘,最北端的称饮牛汪,是村民饮牛的地方。饮牛汪西南侧有一个汪塘,村民称西崖潜。汪塘有一个洞口在水下的山洞,村民称潜。汪塘底部有一眼很旺盛的泉眼,这里的水一年四季不干涸。潜深八米左右,人潜水下去,然后斜着上去,具有危险性,一般人不敢进去。只有水性好的人才敢探险,但往往憋得脸发紫。
    西崖潜南有一个陡崖,称南崖头。崖头下有一个汪塘,汪塘水下、崖头底下也有一个山洞,称南崖头潜。洞口在水下不深的地方,洞体有一人高,进出比较平直,很多孩子洗澡的时候,喜欢在那里嬉戏。
    三个汪塘夏天是洗澡的地方,冬天就成了溜冰场。


    三、大湾探险


    从七里沟东望,文山像一个太师椅放在那里,中间自然形成一个山湾,就是大湾了。那里几乎全被果树覆盖着,和四周杂草丛生的山坡和梯田里的庄稼地有些格格不入,如同太师椅上放了一块孔雀毛的坐垫。

    大湾原来是一个小村,村中有一眼山泉,村民围泉而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与世隔绝的闲适日子。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到外地闯世界,渐渐厌倦了山中寂寥的苦日子,加上道路崎岖,上下山不方便,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山里人搬到山下居住,大湾村从此再无人烟。
    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湾村又成了城里人节假日探险的好地方。
    大湾村的险有几个,一是路险。上山的路全是土路,是那些曲径通幽处的小路。山上的土质是页岩破碎形成,没有壤土,全都是小石块组成的石子土,这样的土壤修成的道路,看上去平平整整的,但雨水过后,全都是碎石子。走在这样的路上,就像走在钢珠堆上一样,稍有不慎就会滑到或者滚落。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可以锻炼你的平衡能力和定力。二是沟险。山上被雨水创刷出来了很多小山沟,山沟两侧,生长着耐旱的山枣树,如果不注意,误入了山枣林中,那些尖利的刺会扯着你的一角不让你走。来这里探险,只要小心谨慎,可以收获许多酸甜可口的山枣。三是石下险。这里的山坡没有巨石,但小石块还是很多的,特别是一些石板,更是随处可见。这些石板下面,隐藏着很多好东西,例如蝎子,例如土鳖。但你要注意危险,因为这些石头下面,还会有一种蛇,一不小心,就会咬你一口。四是树上险。这里以果树为主,特别是板栗,更是漫山遍野。但其中也有一小片一小片的松树。在树下走动的时候,你要小心树上,经常有松果落下,时有板栗被碰掉。松果掉在头上,带来一股清香,还会有喷香的松米,但板栗就不一样了,上面是刺猬一样的针刺,一但碰上了,受伤是免不了的。
    险归险,进了大湾,围坐在泉水边以前村民垒砌的光滑干净的石头上,喝着泉水,吃点零食,吹着呼啸的山风,望着深不可测的密林,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大湾探险,险中有乐,险中有馈赠,是一处不错的好去处。


    四、麒麟山探幽


     麒麟山是一座石山,整个山体几乎全由石灰岩组成,像一头卧在那里的麒麟。
    麒麟的头向南,头顶两个耳朵变成了两座小山,在头正南方。嘴巴向西,形成现在的利山涧。肚子向西,脊梁向东侧微微倾斜,形成麒麟山的主题。中间有一个弧形凹槽,那就是麒麟背部中央。屁股向北,圆溜溜的屁股北侧有一片涝洼地,平常湿漉漉的,遇到雨季,还会有泉水涌出,那就是麒麟的屁股眼了。尾巴顺着屁股向西北方向弯曲,尾巴稍耷拉在西河岸边。
    麒麟山山顶属于国有林场管辖,不能种庄稼,树木长得也不茂盛。但由于历经几十年不砍不伐、不修不剪,山上的树木长得奇形怪状,像一株株盆景,很是好看。
    山上的树密密麻麻的,几乎找不到一条上山的路,山顶树林中,形成了幽闭的自然环境,如果有闲暇,可以约上三两个好友,携一壶水或者一瓶酒,顺着水流冲刷出来的小沟爬上山区,找一个光滑的石头上,吹吹山风,聊聊天,或者小酌几杯,那真是一种离开尘世、步入仙境的感觉。
    山上有成片的大石头,不像别的地方一样,犬牙交错的。这里的石头平整光滑、一尘不染。
    你可以放心大胆地躺下睡觉,山上除了蚂蚱、蝴蝶和一些小的爬虫,没有蛇蝎之类的危险动物。
    躺在带着点太阳温度的石板上,吹着透过树缝隙挤进来的凉爽的山风,嗅着柏树那浓烈的香味,望着山下一座座漂亮的民房,看着天上独去闲的白云,脑子空旷旷的,像被掏空了似的。一切闹心的事,看不惯的事,都不是什么事了;一切不乐意说的话,不想听的话,都被风吹走了。这里只有你,只有你同来的朋友。天地都是你的,世界都是你的。你可以什么不干什么不说,你可以随便干点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不会有人来打扰你的思考,不会有什么汽车尾气、噪音污染。
    你躺够了,可以走一走,顺着山顶走一走。对于每一棵树,可以自己端详一番,研究一番。可以给它们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给它们拍照或者画画,也可以和它们交流交流思想、谈谈心。
    走累了,玩够了,你也不要急着下山,等到夕阳西下,你可以坐在一块石头上,看山下炊烟袅袅,听一听村庄中村民的呼叫声,小商贩的吆喝声,以及鸡狗牛羊的欢叫声。山上寂静幽僻,每一种声音都传得很远,在山顶观看人间烟火的画卷,听乡村生活的交响,美哉妙哉。
    麒麟山探幽,让你流连忘返。


    五、文山远望


    文山是费县的名山,但为什么叫文山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有人说它稳当,山体中间高四周低,而且东西南北有四个向外伸展的山腿,看上去稳稳当当的。有人说它文明,山势舒缓,没有陡崖和嶙峋的怪石,很文明。有人说它山后有一座白龙泉庙,很有文化气息和文化传统,是个有文化的地方,所有叫文山。有人说山的西侧有一个叫大湾的地方,远看像一把太师椅放在那里,具有文人气息而称文山。有的说,文山远看上去就像汉字文因而称文山。流传最久的,是从费县城南望,山势像文房里的笔架,与文有关而叫文山。但不管怎么说,别管是稳当还是文明抑或是有文化,文山一定与文有关系。

    文山的美不在近看而在远观,而远观不能从一个方向,一定要从多个方向。
    从吴家后看文山,是一副浓淡兼有的水墨画。最远处有一个山体,像一把扇子靠在主峰身后,距离相对较远的原因,看上去雾蒙蒙、蓝幽幽的。主峰像启功大师书写的山字。相对距离较近,呈现出淡绿色。最靠前的是一座有蘑菇形山顶的山头,山上松树如盖,像带着一顶圆毡帽。整个山体绿油油的,是画中最精细最费笔墨的部分。这幅水墨画用笔讲究,色彩纯正,浓淡相宜。重叠丝丝入扣,交契合缜密。远景虚无渺茫,近景栩栩如生,堪称画中极品。
    从七里沟看文山,就是一把太师椅。这还是一张明清时代的精品,后背中间略高两端稍平,连接平滑流畅,三个凸起历历在目。大湾村果树枝叶繁茂,与四周顺滑的柏树有明显区别,如同一张绿毯子覆盖在后背和两个扶手上,中间放了一块孔雀毛坐垫。
    这个太师椅实在太形象了,或许文山名字的来历一定于此有关。当然,要说不像太师椅,那是北面扶手的问题。这个扶手是个败笔,与南边的扶手比起来,有些厚重,有些突兀,有些费料。也许,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设计上的问题,太师椅接近完工的时候,发现扶手的木料吃紧,草草完工了事。
    从南面看,文山像一个伸开双腿坐在地上的文人。似乎这个文人有些落魄,头低着,两手扶在膝盖上,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但从东面看就不一样了,很像一个趾高气昂的文人,好像刚刚金榜题名,头昂得高高,身板站得笔直,两条胳膊耷拉在两边,看那样子,好像稍微点下头,他就会笑容可掬地过来和你握手。
    最形象的是从县城南望,文山像一个笔架平放在那里。这个笔架似乎一直在使用,主峰两侧的凹陷处,好像有文人刚刚沾染上的墨汁。
    不过,从北面望文山,是看不到文山真面目的,因为中间有一座小苍山阻挡,有些景色被挡住了,文山的真实面貌很难看得清。唯一的办法就是亲自走过去,看一看那里到底有什么景色,当然,一旦你走过去,你定会被那里的旖旎风光迷住的。那里有一座清泉,叫白龙泉。泉旁有一座庙,叫白龙庙。这里不但有美好的精致,还有美丽的传说,是个文化气息浓厚和自然风光清秀的好地方。
    文山远望,景色怡人,值得去转转。


    六、老泉猎奇


    老泉在龙泉人的心目中,那可是像母亲般重要。老泉祖祖辈辈哺育着这一方人群,是龙泉村民的生命泉。

    老泉看上去其貌不扬,只不过是从一石缝中流出的一股水而已,可老泉的地位无泉可比。虽然龙泉村有多处泉水,唯有老泉,是众泉之母,在其他泉水不旺或者断流的时候,老泉总是一如既往、喷涌如初。或许老泉的名字,就是从此而来吧。
    老泉重要,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特别是南方高人,总以破坏北方人风水为第一要务。既然老泉在人们心目中有这么高的地位,这座泉水四周一定是风水宝地,四周定会有灵物相随。果不其然,老泉前方,就卧着一个千年老龟。而在老泉上游和下游,各有一条石龙。传说这石龙石龟不但护佑这老泉常年喷涌还会保佑南庄陈家出大官(河东岸就是陈家老林——墓地)
    南方高人来到泉边,首先把老龟四肢和头颅凿掉,使其成为一死龟,上下游的两条龙也被他设计害死。老泉没有龙龟保护,水流显得有气无力起来。
    南方高人又在老泉南边石板地下凿出一凹槽,遏制老泉泉水外溢,让这个常念汹涌喷涌的泉水变得死气沉沉、断断续续。
    经过一番折腾,老泉真的与常念不一样了,陈家也没出过多么大的官。
    这只是人们的传说,现在看老泉,仍有一番情趣在那里。
    老泉的水很神奇,冬暖夏凉,这与所有天然泉水一样。旱涝长流,这也不足为奇。奇就奇在泉边水草上。这里的水草呈丝状,很像房间久无人居住、里面被蛛网缠绕似的。
    这些水草总是轻轻摆动,像有一股微风吹拂似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这水草的摆动,就是泉水冲击的结果。老泉看上去没有水向外冒,那只是一种假想,实际上,泉水每时每刻都在冒,只不过肉眼看不出来罢了。老泉靠水草的摆动向人们示意自己一直在干活,这是老泉的一件奇事。
    第二件奇事,就是泉边石板下的凹槽。石板下有一道缝隙,拳头刚好能放进去。可奇怪的是,在石板下面的石板上,出现了一道人工雕凿的南北向凹槽。凹槽长约三十公分,深约三公分,宽呢,北面稍宽,约三公分,越向南越窄,到最后不到半公分。奇怪就奇怪在,这么一道凹槽,怎么能用凿子凿出来的呢?手能伸进去,凿子怎么能放进去?凿子能放进去,怎用锤子敲击?不管怎么思考,这个奇怪事到现在无人能揭晓答案。以至于后来,好奇的人们把上层的石板凿开了,也没看出来凹槽怎么来的。
    第三奇是那只石乌龟,水流从上游而来,可它的四周(就是传说的四条腿和头),没有一处是光滑的,难道真的是什么人搞破坏给凿坏的吗?传说归传说,很多传说都只不过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或者是对于某种时期难以达到目标时用来解脱或自圆其说的说辞,但从自然规律来说,石龟应该是南侧光滑,北侧粗糙,怎么会四周都粗糙呢?
    老泉右前方有一片光滑的石板,有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夏天在那里洗澡,这可谓是一种享受。如果有机会,在石板上洗洗澡,顺便研究一下老泉周围的奇怪事,不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吗?


    七、母猪泉品味


    母猪泉是几个泉水当中海拔较高的一座泉,几乎到了文山山巅了,这里受到的污染最少。来母猪泉一定要尝一尝泉水特殊的味道。
    来母猪泉,你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母猪泉在山上,上山的路并不好走。村民修了一条上山的路,农忙时节上山收庄稼或者水果可以通三轮车,但夏天这条路是不通车的,因为每到夏天,山洪暴发,这条上山的路被洪水冲的沟壑纵横,根本无法通车,只能步行。
    母猪泉不是一座泉,是四座泉。
    在梁家岭村上方有一个凸起的山梁,山梁中央向西北的方向,呈长方形排列着四座泉。任何三座泉都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而双排排列的方式就像母猪乳房的排列方式一样。加上泉水称乳白色,饮之有淡淡的母猪乳液的香甜味道,这或许就是母猪泉最初名字的由来吧。
    现在的母猪泉只剩下了一座,被村民围在一个石砌的浅井里。其他三座哪里去了呢?一座被村民埋上了。那座泉在上山的路旁,有一次,一村民牵牛上山,牛蹄子不小心掉进了泉水里,牛腿受了伤。牛当时是村民的命根子,没有了牛,种地、打场、运输等等都受限制,看到心爱的牛因为泉而受伤,生气把泉眼埋上了。
    另外两座泉都因为冬整而消失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全国时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农业学大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搞冬季会战,整大寨田。梁家岭村的土地大都是山地,顺理成章地成了冬季会战的战场。荒地开成耕地,坡地整成了平地,沟壑填平了,河流改道了。就在这场运动当中,另外两座泉被埋葬了。
    现在的泉处在两条路的交差口,上山或者下山的村民都要从泉边路过。村民上山干活一般不带水,只带着空桶。上山的时候来到泉边,提一桶水上山,可以作为一家人的饮料。下山的时候,再把水桶灌满,回家作为烧饭和烧茶水用。
    去母猪泉,一定要品尝母猪泉水的味道。可以直接喝。泉水是流动的,干净的,上山的人可以直接取水饮用。当然,最好去村民家中喝烧开的泉水。因为泉眼暴露在旷野,里面经常有尘土落下或者虫鸟污染,有时还会被不受规矩的村民用来清洗器具,去村民家中喝,更安全,烧开的泉水,乳液的味道更浓。
    母猪泉品味,是爬山者饥渴难耐时的一种享受,也是感受天然泉水神奇味道的一种经历。母猪泉,等着大家的到来。


    八、白龙泉庙寻踪


     从母猪泉向东北方向走大约一公里,翻过山梁,看到右前方山坡下有一棵高大茂密的银杏树。顺着上山的防火通道再走一公里,就来到了银杏树下。这里就是白龙泉庙遗址了。

    银杏树右侧,有一处只剩下一面山墙的住房遗址,向上走二十米,还有一处,这就是白龙泉庙唯一的两处遗址了。有几块石碑被垒砌进了石坝中,算是白龙庙遗物。也许还有更多遗迹和是物,都淹没在一人高的杂草丛中。
    银杏树有三四人合抱粗,上面有几个新鲜的孔洞,是虫子在破坏,但树叶健壮,是一株正在茂盛生长的大树。向东南大约五十米,有一处水井,掩盖在杂草下来,只能通过草的缝隙,才能看到黑乎乎的泉水。这就是白龙泉了。这泉水似乎与我想象中的泉水不一样,它像一个待字闺中的大家闺秀静静地躲在水井里,睁着一双蓝幽幽的大眼睛等待着如意郎君上门来。
    银杏树前有一石碑,是光绪年间修葺时捐款善士的名字和堂号,平邑人的名字占了大多数。上有一篇题记,记载了白龙泉庙修葺背景以及它曾经的繁华。原文如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县志南行六七里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文峰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峰间者,白龙泉也。岸回路转有庙,貌辉煌,奎垣高,耀临于泉上者,文昌宫也。薝牙高啄,丹漆交辉,五龙观音殿与观音堂也。松竹掩映,则山门也。花木呈奇,则祥堂也,岂非吾邑南向之胜区哉。
    但历年既远,风雨剥蚀,庙宇门庭,渐就倾圮。幸赖附近官绅、商民、仁人之善士,乐输资财,重为修葺,莫不焕然聿新,非特山水为之生色,即吾邑亦于以增光矣!
    工竣求余为叙,故乐为走笔。
    邑庠生王昭来撰文,张德善书丹。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
    从碑文可以看出,当年白龙庙规模何其大,建筑何等壮观!只可惜世事沧桑,又经历了那场浩劫,白龙庙几乎荡然无存,只有那棵银杏树,在诉说着过去那些辉煌的岁月和一件件美丽故事。
     
    龙泉八景,只是龙泉村美丽风光的几个亮点,但要想全面领略龙泉风光,还得你亲自来龙泉,仔细地看一看,慢慢品味和咀嚼。那感觉,真是盛夏酷暑下,吃了一口冰淇淋,让你从头到脚、五脏六腑都被清凉弥漫,舒爽畅快、美妙绝伦。当然,如果再看一看龙泉优美的传说故事,会让这种感觉更增添一些神秘和趣味。
     


    1、古井的传说


    古井在石龙湾以东一片葡萄园里。这口井周围,原来是南庄村最早一批居民居住的地方,也是搬迁前的南庄村,现在称作下庄的地方。这口古井和别的井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用块石垒砌的水井。但这口井与别的井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形成过程。有一个传说故事。

    传说巩老汉刚搬来居住的时候,什么没有,只带着家眷和几件简单的劳作工具。吃的粮食要么直接煮要么用石头敲碎,喝的水全部是河水。后来,巩老汉想法弄来一盘石碾,解决了粮食加工问题,发现了老泉,有了干净可口的饮用水。但由于老泉离村庄太远,随着人口增长,饮用水量逐步增大,为了满足用水,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村中有一口干净的水井,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巩老汉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巩老汉了,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劳作,手中积累了一些钱粮,家中子孙渐渐大了,劳动力也不是问题,打一口水井,并非难事。于是,没用怎么商量,在风水先生选定了水井地址后,一家人开始甩开膀子大干了。可天有不测风云,刚挖了一天就被底下坚硬的岩石挡住了。巩老汉带领全家前后左右挖了几天,土层下面全部是坚硬的岩石。
    子孙当中没有石匠,巩老汉只好聘请别村石匠技工来帮忙。可人请来了,干了几天又走了,原因岩石实在太过坚硬,这些人根本干不下去。
    怎么办?俗话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巩老汉财大气粗地发出了高薪聘请石匠的通告。可一个个石匠来了,又一个个走了。最后,财大气粗的巩老汉破了血本,说用一簸箕石头换一簸箕铜钱的高额奖金,招募石匠打井。
    几天以后,三个石匠高手住了下来,开始叮叮当当干了起来。也就巧了,这三个人刚刚干了不到一天,开凿的石头不足一簸箕,石头下就有一泉水涌了出来。这是三个贪财的人,赶紧用衣服堵住泉眼,继续装模作样干。
    直到有一天,泉眼堵不住了,清冽的泉水溢满了水井,三个人才带着几簸箕铜钱失望而归。
    这口井一直水源旺盛,村民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去远处的老泉挑水,更不用去河边取水了。南庄搬迁以后,原来的村庄开垦称农田,这口井一直被保留了下来。现在,村民用上自来水以后,再也没有人来水井里挑水了,但这口古井没有被遗忘,没有被闲置,成了葡萄园灌溉的水源,用古井灌溉长大的葡萄,个大味甜形象好,是人们争相购买的美味珍品。


    2、白龙庙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经历上亿年的修炼,终于修成正果,成了玉皇大帝。可他一直惦念着他修炼的地方——蒙山玉皇顶。不过,他走后,玉皇顶被蒙山奶奶占据了。玉皇大帝很留恋人间生活,一有空闲就到人间住几天。玉皇顶没有了,就住在了文山顶上。后来,玉皇大帝利用计谋把蒙山奶奶赶走了,赶到了泰山成了泰山奶奶,玉皇大帝于是从文山搬走了。

    玉皇大帝走了,但有一样东西没有,就是一条小白龙,它留在文山,守候着玉皇大帝的行宫,期待着有一天,玉皇大帝再回来居住。只是让人遗憾的是,玉皇大帝由于公务缠身,再也没来文山居住,小白龙一直到死都守候在这里。
    多少年以后,玉皇大帝的行宫成了一堆废墟,小白龙变成了一股清泉留在了山后。人们为了纪念,在文山顶修建了玉皇庙,在小白龙变的泉水边修建了白龙泉庙,还在山前修建一座庙。
    现在,玉皇庙和山前庙都被毁坏,几乎难觅踪迹了,白龙泉庙也只剩下一堆废墟,但白龙泉却一如既往地汩汩流淌,那甘甜的泉水流向山下,浇灌着树木和农田,造福人民。


    3、小苍山寺和无影碑的传说


    白龙泉庙北,有一座小山,村民叫小苍山。传说小苍山上有一座寺庙,叫小苍山寺,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村民说,庙是男子带发修行居住的地方,寺是光头和尚居住的地方。小苍山寺,就是和尚居住之地。
    传说小苍山寺是一个云游和尚所建。这个和尚来到这里,看到这里的风水很好,决定在此建一座寺。建寺需要钱,他没有钱怎么办?和尚会化缘,于是他外出化缘。可当时的山东还很穷,他就去南方富庶之地化缘。南方人有钱但迷信,为建寺庙捐钱,很多人都乐意。不过,乐意归乐意,他们希望千古留名,于是问和尚,捐了款能留名吗?和尚说能。他们又问,那么多人捐款,有那么大的碑镌刻名字吗?和尚说无影碑万丈高,多少名字都能刻上。南方人不相信,派人来视察。小苍山山顶有一处悬崖,和尚临走的时候,用绳子捆住腰,吊在山崖上刻上了三个大字:无影碑。南方人看过以后信了,于是纷纷捐款,和尚拿到了足够多的钱回来了,建了一座寺,叫小苍山寺。
    和尚建寺是为了普度众生,不过,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和尚死了以后,来了一个武功高强的强盗,他占领了小苍山寺,并深挖地洞,与小庵子山口的庵堂尼姑通联,勾搭成奸,败坏风气。后来又残害良家妇女,激起民愤,被官府捉拿。只是状子递到皇帝手中,对于出家之人所犯错误起了怜悯之心,居然要就此罢了。村民当然不同意,但皇命难违,很是着急。倒是当地清官有办法,用耙了代替罢了,铲除恶僧,为民除害。
    从此以后,小苍山再也无人居住,被认为和自然毁坏殆尽,倒是那无影碑,还在那里,只不过上面除了无影碑三个模模糊糊的大字,再也看不到一个字。不知是捐款者的名字被风雨侵蚀掉了还是和尚干脆没刻,已经无法考证了。白龙庙银杏树
    白龙庙上山小径
    垒进坝里的石碑
    母猪泉
    干沟子
    老泉。老泉是龙泉生命泉,村民吃的自来水,就来自这里。老泉附近有神仙凿坑,石乌龟等景点,以及美丽的传说。
    石龟

    来源:费县文广新  作者:葛文峰 



    猜您喜欢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